做科研與做人做事做學問

——記田捷研究員《基于時空編碼的針刺機理研究》報告

828晚上,“紫冬花論壇”迎來了第64期。這次的主講人是自動化所的研究員田捷。感謝所研究生會學術部,為我們新入所的新生準備了“如何做科研”這一主題的紫冬花論壇,給剛邁入科研道路的我們,準備了一頓精神大餐。田捷研究員結合自己科研經(jīng)歷,首先講了自己在提出“基于時空編碼的針刺機理研究”這一研究課題過程中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在此之后又耐心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做人做事做學問上的感悟,報告內容豐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田捷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兼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業(yè)會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科第六、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田捷博士主持研究開發(fā)的三維醫(y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系統(tǒng)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以及2002年北京市科學進步獎。田捷博士的醫(yī)學影像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和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資助,并因此研究工作獲得“2002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前沿領軍人物”榮譽稱號。田捷博士在指紋識別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目前國內在國際指紋競賽Open項目中的最好名次,并獲得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以及2005年度信息產(chǎn)業(yè)部重大發(fā)明獎和第十五屆全國發(fā)明展覽會金獎。

田捷研究員不僅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且在由他負責的研究團隊中,科研人員基礎扎實、肯吃苦、做事努力、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田捷老師在自己主持的研究團隊內掛有一副激勵大家學習工作的橫幅“做人做事做學問”,此等境界,令我輩學子心儀。帶著這一份心儀,講座在田捷研究員生動詼諧的語言中展開了。

眾所周知,中醫(yī)是我國先賢古輩留下的寶貴財富,但苦于無理論支持,一度遭到大家的批判、置疑,甚至有些人認為其是“偽科學”。對于中醫(yī)針灸的研究,我國的投入以及研究成果遠遠落后西方,如果不能為國學針灸找到理論支撐,國學中醫(yī)將陷于萬劫不復之地。再者,研究成果及技術都被外國人所掌握,對于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淀的針灸發(fā)源地而言,實在是一項極大的損失,國人應當奮起而直追。在這種情況下,田捷研究員決定投入到針刺機理的科學研究之中。從這點可以看出,作為國家應用科學的科研機構,應該為國家謀福利,站在實用的角度上看問題,做科研,高深復雜的數(shù)學方程沒有錯,但是沒有應用背景,不考慮關系到國家長遠利益的研究,就抗不住前沿應用科學研究的這面大旗。

論壇開始,田捷研究員首先簡要地總結了在過去的6年里,自己負責的團隊在對國學中醫(yī)針灸機理背后的理論支持的研究中,從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到最后解決問題的科研過程,每一步走得都特別的艱辛。在起步階段,學習全球在針刺領域做的最好的“牛人”的paper,要想了解一個學科的發(fā)展情況,閱讀文獻綜述是最好的方法。在認真研讀這些牛人的paper后,田捷研究組發(fā)現(xiàn)各專家學者采用的方法大同小異,但是結果有很大的區(qū)別,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意見產(chǎn)生很大分歧,致使國際國內在此研究上,進展緩慢。幾年的潛心研究,似乎絲毫沒有進展,好像走入死胡同。他們的理論基礎真的符合針灸機理嗎?他們的實驗設計方案真的適合做針灸嗎?隨著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存在的問題漸漸開始浮出水面。有時候我們做科研,頭頂上似乎懸著一塊厚厚的玻璃天花板——常規(guī)(大家通用的科研模式)。玻璃板并不可怕,有時候還能為我們的前進透出方向。但是在真正走投無路的時候,可怕的是缺乏打破常規(guī)的勇氣和魄力。田捷研究員大膽的提出了“針刺長效型背后的激活區(qū)域不只和空間有關系,和時間也有密切的關系”這一想法,并設計了實驗驗證。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反復論證,探索解決之道?,F(xiàn)在關于針刺機理的研究終于有些思路,有了“曙光”,但這是6年的認真學習總結以及創(chuàng)新的結果,我輩青年,有時候坐不住冷板凳,時間一久,如若實驗沒有進展,國際國內同行都沒有什么進展,不出成果的話,容易灰心喪氣,自暴自棄。殊不知,在此情況下,如果你再堅持一下,再反思一些,再跳高一點,你就能碰到久違的成果,就可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田捷研究員講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耐心的跟大家交流了“做人-做事-做學問”這一話題。談到如何做人,田捷研究員引用了唐駿的一句話“做人簡單,做事認真”,認為做人的心態(tài)最重要,要換位思考,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別人的缺點。講到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chǎn)黨人的修養(yǎng)》里的一句話“只要肯吃小虧,才能占大便宜”時,田捷研究員說,做人,要吃一點虧的,不要什么便宜都讓自己沾。有時候當我們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時,也許恰恰是在為自己鋪路。最后講了“做人要低調,不要太張揚”。談到做事,田捷研究員首先強調了執(zhí)行力最重要。執(zhí)行—說的是如何完成任務的學問;執(zhí)行力—講的則是如何有效完成任務的學問。做事情,只有一個很完美的計劃,沒有強有力的執(zhí)行力,萬事都得不到成功的保障。講到做事,田捷研究員說,團隊協(xié)作是成功的關鍵。21世紀的我們,不管你有多強的個人能力,靠單打獨斗是成不了氣候的,個人的成功歸因是團隊的成功。如今社會,多學科交叉是方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為我所用。田捷研究員還講到“努力工作是基礎”。但如何才是努力?你做的已經(jīng)夠努力了嗎?田捷研究員給我們講了兩個親歷的例子:美國著名的教授,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凌晨三點還沒有休息,還在思索科研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國內的第四軍醫(yī)大,院長每天晚上11點半都要查房,看看誰沒有在辦公室,大年三十都不例外。想想,成功沒有這么努力的工作,只單憑自己的一點聰明才智能行嗎?再問問自己,我真的用心努力工作了嗎?

最后,講到做人與做事的結合的時候,田捷研究員語重心長的說,青年學子剛到實驗室,要能吃得住作“下手”的煎熬,欲速則不達。如果自己做的比較出色,也不要沾沾自喜,要適時給自己加壓,爭取在科研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不管自己是團隊的帶頭人還是隊員,都要處理好自己的方位,處理得當會事半功倍,否則就可能事倍功半。科研需要人的畢生精力,時間因素是事業(yè)的標尺之一,只有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在學問事業(yè)上雙豐收。

田捷研究員幽默詼諧的語言,時不時引得大家暢懷一笑。但是,笑聲過后留給我們的是一種深思,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科研。

最后的講座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結束。

 

 

附件: